卵巢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案例分享重视家族遗传性肿瘤,重视BRC
TUhjnbcbe - 2020/12/4 17:17:00

每年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简称“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年倡导发起的。年是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

近年来妇科肿瘤发病率上升迅速,并有年轻化趋势,每年乳腺癌新发数量和死亡数量分别占全世界的12.2%和9.6%,妇科肿瘤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早期的发现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具有巨大裨益,而比发现早期妇科肿瘤的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发现妇科肿瘤的病因。研究发现,BRCA1/2基因突变是导致乳腺癌、卵巢癌发生的病因之一。

贝瑞和康推出的昂科益BRCA1/2全外显子基因突变检测,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覆盖BRCA1和BRCA2基因的全部48个编码外显子序列,检测位点数超过个,不仅可以检测已知致病性突变,还可以检测出中国人群中特有的新发突变。同时,依托自有的40万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库和万例中国乳腺癌患者数据库,对检测结果进行的临床注释更准确,解读更权威,是真正符合中国人遗传特性的BRCA1/2基因检测。

此外,该检测以口腔拭子采集口腔脱落细胞,便捷易操作。报告周期短,可在实验室收到样本后14个工作日出具检测报告。

让我们一起分享来自成都的患者陈某及直系亲属获益于BRCA1/2全外显子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案例。

患者临床信息

患者陈某A(II4,51周岁),先证者,50周岁时确诊为左侧卵巢癌,接受左侧卵巢及子宫附件切除术,正在接受化疗。

患者陈某B(II6,45周岁),陈某A的胞妹,在陈某A确诊后两年被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和左侧卵巢癌,正在接受乳腺、左侧卵巢及子宫附件切除术。

主治医生与前来探望陈某B的陈某A沟通,得知她们的母亲早年因卵巢癌去世,高度怀疑其家族存在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依据《NCCN临床实践指南:遗传/家族性高风险评估:乳腺癌和卵巢癌》,主治医生建议陈某A及其直系血亲均接受BRCA1/2全外显子基因突变检测。

检测结果

BRCA1/2全外显子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发现,陈某A携带BRCA1基因突变,其胞妹陈某B和胞姐陈某C(II2,53周岁)也携带相同的BRCA1基因突变,而其女李某(III2,25周岁)则没有携带该基因突变。

结果解读

陈某A、B和C均携带的致病基因突变NM_.3:c.66dupA(p.Glu23Argfs)是BRCA1基因NM_.3转录本第66位碱基腺嘌呤重复插入,导致其编码蛋白质(NP_.1)的第23位氨基酸残基谷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并发生移码突变。

该类型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到70岁时患乳腺癌的累积风险约为37.9%,患卵巢癌的累积风险约为39%,术后5年乳腺癌复发风险约为27%,并且携带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50%的概率会携带相同基因突变。

此外,携带该类型突变也意味着对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尼靶向治疗敏感。

临床建议

陈某A(II4,51周岁)、陈某B(II6,45周岁)

二者均为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可选择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靶向治疗。

陈某B除卵巢癌外,还患有原发性乳腺癌,如需术前新辅助化疗可首选蒽环类药物;并且由于BRCA1基因突变导致的对侧乳腺癌患病风险升高,需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案例分享重视家族遗传性肿瘤,重视B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