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几类肿瘤专挑女性下手,警惕转给身边的
TUhjnbcbe - 2021/5/10 19:08:00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而列居第三位,但却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女性一生中患卵巢癌的风险为1:70,其中晚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0%~40%。

在今年的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上,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安罗替尼(福可维)成功入选了6项研究成果,为妇瘤领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为妇瘤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希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药界的成绩。此外,陈小祥教授的研究入选了此次SGO年会,该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卵巢癌靶向治疗方案,即采取PARP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维持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旨在延长铂敏感维持治疗的时间。

为此,CCMTV·临床频道医院陈小祥教授接受专访,解读PARP抑制剂和小分子TKI安罗替尼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的设计思路与初衷

PARP抑制剂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卵巢癌当中,近年来从基础到临床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PARP抑制剂作为一个卵巢癌靶向治疗的全新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PARP抑制剂采用的剂量均来自于欧美人群,这样的剂量在中国人群中应用时是否需要调整,以及中国人群耐受性如何,一直是临床医生思考的问题。因为很多患者在治疗中无法耐受西方推荐的剂量,存在被动减量的问题。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存在这样的心理顾虑,即减量以后,患者的疗效是否与之前一样,是否可以寻找一些补救性措施来克服被动减量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新型的小分子靶向药安罗替尼的*副作用谱与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不同,选择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更好的控制不良反应。经过反复甄别筛选,小分子TKI安罗替尼针对VEGFR、FGFR和PDGFR的靶点,靶向抑制血管生成,PARP抑制剂的靶与小分子TKI抗血管生成的靶联合使用,能够达到疗效不减少、*副作用不累加的效果。从现有的临床与试验数据看,一些患者在被动减量后加入小分子安罗替尼,在耐受性、肿瘤标记物或影像学上均符合临床预期,目前临床研究还在顺利进展当中。(见图1)

图1研究设计思路

研究的预期结果

本项研究基于临床当中的现实问题,解决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困扰。预期是在被动减量PARP抑制剂基础上联合多靶点TKI抗血管生成药物达到减量不减效、*副作用不叠加的目标。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逐步推广到全线的卵巢癌治疗当中,甚至推广到泛瘤种当中。

药物的作用机制

PARP抑制剂的抗肿瘤机理是抗DNA损伤修复,它是DNA单链修复末端的一个关键蛋白质,通过限制蛋白的活性,将单链修复的通路打断。如果存在双链修复的障碍,肿瘤细胞就会在协同作用下走向凋亡。小分子TKI安罗替尼通过抑制抗血管生成的靶点,使肿瘤处于缺氧状态。PARP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剂联合使用可以相互增加彼此的疗效:PARP抑制剂可降低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抑制剂诱导同源重组修复蛋白的下调,如BRCA1/2和RAD51,潜在增强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从理论上讲,在抑制肿瘤新生方面,这是两种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它们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基因检测的价值

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不同于传统化疗药,根本区别就是它有精准的“靶”,尽量减少损伤到其它正常细胞。基因检测的标记物解决了精准靶向的问题,以PARP抑制剂为例,它的精准靶向标记物主要是BRCA1和BRCA2,随后再进一步检测HRD和HRR基因,通过这些基因情况预测患者的获益,在此基础上筛选PARP抑制剂的适应人群从而进行精准治疗。从安罗替尼的角度讲,小分子TKI抑制了血管生成的一些配体和受体。精准治疗一定是靶向治疗的明天,精准治疗会为患者带来精准的获益,更会为患者带来精准的少受损害。

专家介绍

陈小祥教授

医院妇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

GynecologicOncologyResearchandPractice杂志及医学研究生学报特邀编辑

Plosone,Gynecologyonc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GynecologicCancer,Chemotherapy等期刊审稿人

副主编妇科肿瘤学专著1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妇科肿瘤主流国际期刊(SCI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著作30余篇;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及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几类肿瘤专挑女性下手,警惕转给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