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在对疫情防控任务日益艰巨的现实情况下,卫健委依然在肿瘤治疗发展领域上不遗余力,推出了适合中国患者的版卵巢癌诊疗指南,相比于年版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此次更新做了哪些调整?
诊断
断
咖
大
咖
说
一、病理类型比例小改动、未涵盖病例更加鼓励临床个体化合理治疗
其中:
上皮性癌占比70%→80%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0%→10%
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发病率低,可参照上皮性癌
二、筛查方法方面,强调基因检测尤其是BRCA检测重要性
新版强调卵巢癌遗传易感基因约有20个,其中BRCA最为显著,对预测预后以及指导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此外,其他卵巢恶性肿瘤高危人群(林奇综合征、利–弗劳梅尼综合征)推荐靶点由原先的MLH1、MSH2、MSH6、PMS2、TP53更改为ATM、RAD51C、RAD51D、MLH1、MSH2、MSH6、PMS2、EPCAM、STK11等,对于家族史比较明显但无法判断属于哪种遗传性综合征的情况,可考虑行遗传相关的多基因检测。
这可能与近年来检测技术的日益革新以及样本数据量扩大有一定关系,未来随着研究深入,我们对于更多基因的靶点的认识更全面,检测报告一定能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三、辅助检查方面
肿瘤标志物检查新增CA(黏液性卵巢癌/某些交界性肿瘤/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以及癌胚抗原CEA(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建议结合多种标志物综合判断,组织学类型基本不变,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腹膜癌及其他类型卵巢恶性肿瘤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FIGO)年修订的手术病理分期系统。
四、治疗方面,除传统的手术化疗外,新增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作为卵巢癌主要维持治疗方式
1、手术
关于再次减瘤术,认为仅获R0切除的患者可以从中获益,强调再次减瘤术术前评估的重要性,需要临床慎重选择再次减瘤术。
关于降低风险的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新版精准到BRCA1/2胚系突变患者在完成生育后进行(18版仅称为BRCA1/2突变),新增如果卵巢或输卵管与周围腹膜粘连切除粘连的腹膜这一项。
2、化疗
一线化疗方案中,针对卵巢生殖肿瘤方案BEP,博莱霉素由原先的改为,其余不变。新增IA期胚胎性癌或卵*囊瘤无需化疗。
二线化疗方案中,针对铂敏感复发人群,化疗方案不变新增。
3、靶向治疗
PARP抑制剂中,修改在欧美上市的PARP抑制剂为目前在我国上市的PARP抑制剂有奥拉帕利、尼拉帕利、氟唑帕利和帕米帕利。新增各PARP抑制剂国内获批适应症。
抗血管生成药物中,新增。
五、预后方面
新增,认可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治疗的长期获益数据。
注:在病理组织学分类方面,版较版略有改变,比如删除非典型增殖性肿瘤类型的说法,具体可参考原文中组织学分类图表。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酶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检查手段的建立和应用,将发现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
临床专家点评
医院妇科管群主任
相比诊疗指南,新版依托于技术革新尤其是分子诊断的发展在肿瘤的分型以及靶向药治疗领域上做出改动和新增。随着基因检测领域技术的日益纯熟,卵巢肿瘤的治疗在往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卵巢癌分子标志物也从之前聚焦BRCA发展为现如今的HRR以及HRD。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版指南也在之前推荐一线卵巢癌患者进行胚系加体系BRCA1/2以及HRD检测以指导后续PARP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做出更新,版NCCN指南V1更新推荐:1、初治手术后获得的标本应立即进行基因检测;2、初治高级别浆液性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推荐BRCA1/2、HRD(BRCA1/2阴性患者),酌情加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肿瘤突变负荷(TMB)和NTRK等分子检测;3、复发和少见病理类型患者最好进行大Panel基因检测。
更多更全面的基因检测方法使得临床专家能从同源重组修复的角度寻找到优势患者群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例如指南特别新增奥拉帕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一线BRCA和或HRD阳性患者中的应用,改变了卵巢肿瘤既往的手术加化疗模式,大大延长了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这就促使我们临床在